泰安校区学团工作部

学团新闻

【辅导员的一天】我的毕业“日”记——智能装备学院韩晓旭

2025-07-04 阅读数量:

盛夏六月,又是一年毕业季。

今年,我迎来了辅导员生涯中的第三个毕业季,送别的是两个“3+2转段”班级。作为毕业季的“三朝元老”,本以为能从容应对,却发现每一天依然像打翻的调色盘——忙碌中晕染着温暖的色彩。下面,让我用镜头带你们走进毕业生即将离校前这熟悉又忙碌的一天。

8:00  最后一件“礼物”

作为一名学生党支部书记,每年都会为毕业生党员们定制专属纪念品,今年为大家定制了专属的姓名书签和钥匙扣。一大早,我和支部党员们便忙碌起来了,一一检查每个书签的姓名是否对应正确,每个钥匙扣的校徽是否端正,为毕业生党员送上离校前的“红色毕业礼”。

一枚枚书签,刻着姓名与党支部的荣光,一个个钥匙扣上“惟真求新”的校训永远铮亮。当书签夹进人生新篇章,当钥匙打开未知的门扉,我希望他们记得党组织的灯永远为他们引航。

9:00  最后一次“归档”

办公桌上堆叠的档案袋,记录着同学们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成为一名党员的点点滴滴。我和支部委员们围坐在长桌前,在离校前的最后时刻一页一页核对着每一份材料。“谈话记录要完整、思想汇报时间要连贯、转正申请要书写规范......每一份材料都要仔细核对”,我跟大家强调着。这是最后一次为他们整理档案,却不是故事的终章,因为组织关系的下一站,是更辽阔的山海。

11:00  毕业季的“接力赛”

当我正做着下午最后一课班会的PPT时,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,2024届毕业生商晓寒同学的笑脸探了进来:“老师,我回来了!”我们一起翻看着手机里存着的对比照,聊起大学四年的点点滴滴,她也分享着在山东大学读研的奋斗时光。“您当年说的‘把优秀变成习惯',我现在仍然贴在实验室的电脑旁。”原来最动人的育人成果,从来不是成绩单上的数字,而是若干年后,他们带着成长的故事回来,告诉你那些播撒的种子,早已在远方开出了花。

趁中午下课间隙,我与2022级班长、团支书的例行短会准时开始,电脑屏幕切换到各班就业意向统计表,班长们开始汇报备考进度:“我们班32人中有20人开始系统复习”“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最近备考国网压力很大”......我一边记录,一边传达近期工作安排。说到一半,突然想起刚刚商晓寒说起的个人学习经历,便把这段经历分享给了他们。看着他们低头记录的样子,这一刻突然明白:所谓传承,不过是在送别的旋律中,悄悄播下新的种子。

14:00  最后一次组织生活

下午,我们党支部召开了最后一次党员大会,大家亲切的交谈着,一起回忆四年大学的美好时光。他们当中有西部计划的志愿者、有扎根一线的基层选调生,也有上岸双一流高校的准研究生。“我要扎根基层,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土地上”“我的目标是继续深造,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……”他们畅谈理想的模样,和四年前递交入党申请书时一样坚定。我将一份份毕业纪念品送到每位党员手中,他们一手拿着纪念卡高高举过头顶,一手拿着专属书签,这是他们以学生党员身份在科大的最后一次集体定格。

16:00  最后一次“班会”

教室里,这是我们最后一次班会,我站在讲台上仔细叮嘱着离校安排:“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以后要先扫描电子版,信息确认要核对三遍,档案派遣记得追踪......”声音不自觉地放轻,就像我们第一次班会时那样。讲完最后一项,我开始拿出手机说:“来,最后合张影吧。”快门按下的一刻——有人红了眼眶。

18:00  最后一次“话别”

傍晚,我和学生们随意围坐在操场中央,不知是谁先提起“还记得我们来报到那天吗”?回忆便像晚风一样扑面而来——有人还原我查寝时絮絮叨叨的样子,有人依旧记得迷茫时我曾跟他说过“3+2不是标签”,有人轻轻哼起了歌曲,大家一起数着拍子大声鼓掌,笑着笑着,突然就安静下来。两年前他们在这里正热火朝天打着新生篮球赛,如今却马上要和这里告别,我们正用最后一场“闲聊”,把青春写成没有句号的故事。

21:30  最后一次“谈心”

又到了夜间值班的时候,我走进毕业生宿舍,把他们一起叫着坐下来,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谈心谈话。我问起大家在大学这两年有没有遗憾的事情,有人说“要是考研的时候再多学一点就更好了”,有人说“要是早点找工作说不定有个更好的去处”,还有人说“我感觉走到这里很幸运,没有什么遗憾的了......”这一刻我突然懂得:教育最美的回声,是若干年后他们依然能清晰记得今夜促膝长谈的温暖,记得那些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。

五年时光,送走了三届毕业生,我站在校门口一次次挥手送别,那些熬夜修改的简历、促膝长谈的夜晚、毕业典礼上的泪光,都化作记忆里最珍贵的片段。他们的青春故事正在翻篇,而我的工作始终在路上,2026届毕业生群中闪动的消息,新一批青春故事即将启封。

辅导员这个身份,注定要经历一场又一场的相遇与告别——但每一次离别,都是为了见证更好的重逢。(文:韩晓旭 图:王子川 肖子涵)